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什么样的途径?7月16日,由福田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福田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微信战略研究院、深圳大学协办的“福田少年行”之“科创少年调研团”活动同步开展四条非遗活动路线,调研团成员们以“拜师学艺”的形式走进非遗的世界,并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想都浓缩于一款小程序中,旨在拉近非遗与老百姓的距离,让非遗传播焕发新的光彩。
不用画稿、无需绘图,只要一把剪刀杏彩体育、一张纸,凭空而下,几分钟的时间,一阴一阳两幅剪纸作品就完成了,过程不产生任何纸屑。7月16日,“科创少年调研团”的成员们来到福田区梅林街道新一代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在深圳袁氏剪纸第五代传承人袁曼君的带领下,学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袁氏剪纸,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将亮点技法融入小程序的设计中。
“符号融入素材中,这里面就是波浪纹,我们要学会小中见大。”只见袁曼君手中的剪刀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穿梭,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阴阳剪纸作品便呈现在大家眼前,她以其独特的“一刀剪”技艺和生动的解说,带着同学们走进剪纸的世界。袁曼君介绍道,“一刀剪”剪纸作品无需巨幅的画面来展示繁复的内容,小小一张纸就能展示柔美丝滑的刀功和栩栩如生的造型。
据了解,袁氏剪纸是福田区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客家人第五次大迁徙时期,属客家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从风格上属于北方剪纸,具有北方剪纸粗犷、质朴的特点。在广东省传承了160多年,1986年袁曼君将袁氏剪纸带到深圳,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习了袁氏剪纸艺术。
“小时候学习的剪纸都是剪一个小图案,从今天看来包含更多的创意。”看到剪纸不仅能展现出不同的符号,更能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工具,朱宝琪同学颇为感慨。得知孩子们要将剪纸的技法融入小程序的开发中,袁曼君表示:“从科学的角度和传统文化的去融合的话,我感觉这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更新,小程序能够让孩子们学到东西,更直观地去表达、去理解、去接受并且喜爱传统文化。”
经过了一上午的学习,福田中学的同学们利用午休时间讨论了起来。“我们打算从基础的剪纸元素,怎么一步步到图形,再从图形组合拼接到图片来展示。”“知识问答的方式应该更能加深印象吧?让用户选择他们更感兴趣的内容。”……福田中学科创老师付珧直言,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沉浸式学习的帮助。
在激烈的讨论后,同学们初步决定将小程序设置为五大模块,呈现五个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五个模块是五个不同的主题,每学习一个主题会得到相关信息,看到这个主题的实例、剪纸历史和经典案例。”张乐骐同学告诉南都记者,除了展示外,他们还计划在小程序设置成就系统。“在学习完整个项目之后就可以进行答题,正确率达标之后就可以获得主题勋章。我们通过构建这个成就系统来激发学习者的正反馈,让学习者可以在快乐当中了解非遗知识。”
“唰!”红色火焰瞬间笼罩大铁锅底部,下沙大盆菜非遗传承人黄锦祥和妻子刘爱兴在祥兴隆的厨房开始了一场“教学”,他们这次的“学徒”是来自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的六位学生。对于黄锦祥夫妇来说,这也是第一次。为了深入调研下沙大盆菜,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的六位学生做足功课,前期不仅在线上收集了相关资料,线下在刘爱兴的讲解下,参观了下沙博物馆,站在整个村落的发展历史去深入了解“这盆菜”的前世今生。
这道大盆菜,夹杂着时间与记忆的味道。刘爱兴讲起那一段古老传说——南宋末年,宋少帝赵昺及其残军沿海道一路南逃,最后来到下沙及现香港新界一带,时已半夜,又逢大雨,一行人饥寒交迫。村民们闻讯,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一齐倒在一口大军锅里,供宋军充饥。一盆盆百家菜,香气四溢,令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餐一顿。“所以这道菜其实教会我们的是团结和奉献。”常年说粤语的刘爱兴,并不利索地说着普通话,只希望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传承的意义。
据了解,现在每逢祭祖、结婚、入伙及丰收年等重大喜庆和传统节日都举行“大盆菜”宴,特别是在元宵佳节,下沙父老乡亲与海外的宗亲同吃团圆的“大盆菜”,也成为延续已久的民俗。下沙大盆菜还在2002年02月24日设宴三千八百桌,创造了民间宴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下沙祭祖习俗和大盆菜合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传承保护。
学生们边感叹和流连于下沙大盆菜的发展,边走出博物馆,没一会儿就到了现如今的传承之地——祥兴隆,这段路像是一下子就走完了下沙大盆菜的800多年历史。
一进门,黄锦祥早早就准备好食材等着了,桌子上摆着萝卜、芽菇、支竹、冬菇、油豆腐、鱿鱼、木耳、猪肉皮、门鳝干、五花肉、蚝、鲜鳝鱼、鸭肉等十四种主料。“这些是传统大盆菜的主料,都是以前我们当地易得且有寓意的食材。”黄锦祥介绍道,并在学生们的追问下,一一道出其中含义。
走进厨房,黄锦祥夫妇有条不紊分工开始制作,还时不时将锅铲递给学生体验当“大厨”。“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步骤叫什么?”“接下来要怎么做?”……福外景秀的同学们积极发问,边围观边学习。6个人有明确分工,有人拍摄、有人记录、有人打下手,生怕漏掉哪一个细节,同时各自在脑海里不断思考最终如何用小程序呈现,为后续落实想法做好充足的准备。
约摸一小时的时间,黄锦祥夫妇分别采用煮、炸、煎、焖、烧等方法,根据制作工序加以及姜、葱、蒜、南乳、炸粉、大小茴、生抽、糖、蚝油、猪油、花生油等辅料加工好了十四道主料。加工好的主料按照口味分类摆放好后,就到了大盆菜最为有看点的摆盆环节,只见黄锦祥拿出一个装有过筛的大盆,招呼着同学们一起参与到此过程。
大盆菜摆盆颇有讲究——以萝卜作为第一层铺底,一层层往上铺叠蚝、鸡、鸭、炸鳝干、鱿鱼、支竹、油豆腐、干猪肉皮、香菇、木耳、五花肉、鲜鳝鱼等,一层一道菜,一菜一种味道,大盆菜就制作完成了。萝卜寓意“好彩头”置于底层,容易吸收汤汁;依次向上是象征“知足常乐”的支竹、“珠圆玉润”的油豆腐和“东成西就”的焖冬菇;生蚝由于谐音“发财好事”,也是必须呈现的菜式;越是上层菜式越是金贵豪华。
基于大盆菜的起源故事、制作过程、摆盆寓意等,在带队老师杨惠雅、黄启峰的带领和指导下,福外景秀的6位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并高效地拟定了小程序开发思路。作为主要执行负责人,王泽瑞同学介绍,他们将会制作一款简单的互动小程序,以下沙大盆菜的起源作为故事情节切入,通过互动介绍下沙大盆菜的制作方式,最后呈现下沙大盆菜的摆盆。
对于初中生用小程序去传播下沙大盆菜,黄锦祥和刘爱兴并没有什么概念,但对于这群学生他们很有信心,刘爱兴表示:“他们很聪明,希望他们把大盆菜介绍出去,给更多人知道!”
“科创少年调研团”中深大附中创新中学组的成员踏入龙华党群服务中心的非遗传习所,向景泰蓝技艺传承人彭丽老师学习并体验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制作。“尽管现代科技如AI和3D打印技术不断进步,但掐丝这项工艺仍需人工完成,景泰蓝工艺画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传统艺术。”只见彭丽拿起一件件作品,娓娓道来创作背景、创作过程等,同学们身临其境地了解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这一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传统工艺的瑰宝,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更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中,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从铜胎掐丝到珐琅的烧制,景泰蓝的每一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作为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画种,景泰蓝工艺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掐丝技艺,更结合了现代技术,融合了水墨画、中国画及西方绘画手法,展现出典雅雄浑、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彭丽向大家展示了景泰蓝工艺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马桶盖上、盘子上、茶杯上。她强调,尽管现代科技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传统工艺,但掐丝工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是机器难以复制的。
“景泰蓝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各自有哪些特色?”面对徐赫思同学的问题,彭丽答道;“景泰蓝在我国并无区域差别。”他们便展开讨论:“那么我们在小程序里制作的地图,就属于无效应用了……”这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同学们围绕着开发小程序所需,与彭丽进行互动,了解之余抓住空隙时间开展讨论,不断修正完善小程序设计思路。
在彭丽老师的现场演示和指导下,学生们以1000年前的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在一下午的制作过程中,彭丽感受到,六位同学虽然没有接触过景泰蓝工艺,但是在跟他们讲解了技巧之后都完成得很好。
学生们纷纷表示不仅感受到了景泰蓝工艺的美妙,还通过亲手制作加深了对这一传统工艺的理解和热爱。带队老师李春表示,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景泰蓝的美,并且通过亲手制作,进一步了解了景泰蓝的工艺流程,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通过小程序的制作,同学们可以掌握日常主流互联网科技知识,通过科技手段传播非遗,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6名同学思维非常活跃,小组思维碰撞得到了很好的创意,我期待同学们非常精彩的作品。”李春说。
彭丽老师对年轻一代的艺术表达充满信心,她表示,随着年轻一代思想的不断创新,他们的思想比较新潮,相信他们能创造出更多将艺术审美与实用价值结合在一起的作品,继续书写景泰蓝这一传统艺术的新篇章。
闪、扭、送、推、进、退、迎、打,招式精彩,英姿飒爽。7月16日,在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的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华林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冼润长及其儿子冼俊熹带来的精彩表演,引得福田少年们一片叫好。
趁着“福田少年行”之“科创少年调研团”活动的契机,来自深圳市福田区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小学的少年们走进了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深入了解华林螳螂拳的历史及传承,并在冼润长的指导下,学习、演练华林螳螂拳的拳法。他们还带着课题而来:如果让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得到更好传承,如何通过创新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成立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呢?”在与冼润长的交流中,来自园岭小学的学生林俊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冼润长则向学生们谈起了一段往事。2015年,冼润长受邀赴美国进行交流,展演、教授华林螳螂拳。在那一场国外交流活动中,冼润长感受到了外国人对于螳螂拳的兴趣和热情。冼润长回到酒店后,感到“有点心酸”“有点落寞”,“为何外国人感兴趣,我们自己反而不重视?” 于是,秉承着传承文化的初心,冼润长成立了华林螳螂拳传承中心。
据悉,华林螳螂拳属于北派南传之螳螂拳,是以动物形态演变出来的象形拳。深圳沙井素有华林螳螂拳的历史文化传承,继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沙井螳螂拳于2022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没想到原来在深圳就有螳螂拳的存在和流传。”李彦成同学表示,之前自己只有在影视作品里听过、看过螳螂拳,参加这次活动后,才了解到原来深圳就有螳螂拳的文化传承。他希望透过“科创少年调研团”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深圳这项“值得骄傲”的非遗。
“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李彦成表示。李彦成平时在课外就喜欢学习编程课程,借着此次“科创少年调研团”活动,他和伙伴们将探索利用微信小程序来赋能非遗的传播,让传统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他对此充满期待:“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拳法,这一文化,不要让它落寞了。”
“来到这里,我发现学习华林螳螂拳的既有男生也有女生,教练也是男、女教练都有。”园岭小学学生刘馨聪表示,虽然螳螂拳是一种拳夫,但只要对螳螂拳、杏彩登录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无论是男女,都可以来学习,来参与传承的工作。希望接下来借助微信小程序,用科技助力文化传承,“更好留住深圳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靠我们,未来更要靠你们,我们一起加油。”在活动结束之时,冼润长对福田少年们寄予了厚望。
随着“福田少年行”之“科创少年调研团”第二天“拜师学艺”的结束,一群充满热情与创造力的福田少年画像逐渐清晰,他们展现出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们不仅学到了袁氏剪纸的灵动、下沙大盆菜的丰富、景泰蓝的精致、螳螂拳的刚劲,更重要的是,他们进一步找到了非遗传统文化和小程序的结合点。
在这个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时代,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福田少年们的探索和实践,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生动写照。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学习与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他们在技艺上虽只是初步得到传承人的真传,但在精神上已深深烙下了非遗文化的精髓。
非遗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科技发展则为这一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福田少年们的行动,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